close

轉載

健康互動的秘密,從孩子的氣質談起

氣質的定義
許多父母都會發現,家中的每一個孩子的氣質都不一樣。從出生的第一天開始,每個孩子就展現著不同的特性:有的孩子愛哭,有的卻總是笑嘻嘻的;有的動個不停,有的卻很安靜;有的生活規律,有的卻不按牌理出牌……,這與生俱來的特性,稱為「氣質」。夫妻兩人的基因結合有數百萬種方式,生出來的孩子本來就不同;再經過後天環境的影響,孩子們又因而產生了不同的反應。最終的結果,先天與後天的互動之下,每個孩子都擁有自己獨一無二的「氣質」了。

「氣質」翻譯自英文字temperament,1956年美國Thomas 和 Chess兩位兒童發展學家在紐約長期追蹤及觀察研究一群嬰幼兒後(The New York Longitudinal Study,簡稱NYLS),發現人與人之間除了生理上如高矮胖瘦、及智能上的個別差異外,每個人也具有獨特的、與他人不同的「氣質」。
「氣質」的定義就是與生俱有、對內在(如身體不適、疼痛等)、或外在刺激(如環境壓力等)的獨特反應行為模式;它與智力及將來的成就無關,也沒有好、壞之分;但「氣質」往往對嬰幼兒未來的人格發展有極大的影響。

Thomas 和 Chess將氣質分為九個項目:
一、活動量(activity level):是指孩子在一天的活動中,所表現出活動頻率的多寡和節奏的快慢。活動量大的孩子,常讓父母手忙腳亂、疲於應付。他們喜歡戶外運動;即使睡著了,也動來動去;只要小睡片刻,就生龍活虎,一刻也停不下來。活動量小的孩子,喜歡做些較安靜的活動,不喜歡戶外活動。
二、規律性(rhythmicity):是指孩子每天睡眠時間的長短及飲食、排泄次數等生理時鐘的規律性。規律性高的孩子,會按表操作,父母帶起來十分輕鬆愉快。規律性差的孩子,父母常無法預期他們的作息時間,有時早睡、有時晚起,常讓父母捉摸不定。
三、趨避性(approach-withdrawal):指孩子對新的人或物,新的情況或食物,第一次面對時所表現出來的是「接受」或是「退縮」的態度。趨避性屬於「避」者,在接觸到任何新的人、事、物時,大多表現退縮的態度;屬於「趨」者就很容易與人打成一片,接受任何新的事物。
四、適應度(adaptability):孩子第一次見到新事物或是新情況時,不論他表現出「接受」或「退縮」的態度,接下來都要歷經面對適應這新事物、情況的過程。這種過程中孩子表現出的適應性,稱為「適應度」。
五、反應強度(intensity of reaction):指引起孩子反應所需的外在刺激量,包括視、聽、味、嗅及社會覺(指察言觀色的能力),或喜怒哀樂和需求表達的強度。反應強度激烈的孩子,講話的音量、哭笑聲或不滿的抱怨都特別大聲,對事物的喜好反應明顯。反應強度弱者,常較無表情,或反應平淡,令人猜不透他的想法和反應。
六、反應閾(threshold):是指孩子對外在或是內在刺激所產生的反應的激烈程度,還有孩子察言觀色的能力。反應閾低的孩子,身體一點點不適馬上就會表現的極不舒服;睡覺時有一點聲響就會醒來;對於溫度、食物的冷熱和味道非常敏感。相反的,反應閾高的小孩,即使父母氣得變臉了,他都還渾然不覺。
七、情緒本質(mood):指孩子在一天當中,所表現的快樂、友善、和顏悅色及不快樂、不友善、不和顏悅色之間的比例。情緒本質正向的孩子,整天都是笑咪咪;而情緒本質負向的孩子,則愛呈現哭喪著臉或悶悶不樂的表情。
八、注意力分散度(distractibility):是指孩子是否容易被外界環境的刺激干擾他正在進行的活動。注意力容易分散者,很容易因被叫喚或環境的聲響而有反應;但是當他心情不好或生氣時,父母也很容易用笑話逗他開心;或是用不同的東西可以取代他原來想要的玩具。注意力短暫的孩子雖然小時候容易哄騙,長大後卻容易有不專心的現象。
九、堅持度(persistence):當孩子正在做某件事時,遇到外在阻礙時,克服這阻礙而持續下去的程度稱作「堅持度」。堅持度高的孩子,做一件事無論花多少時間,一定做完才會放手,即使遇到阻礙也絕不輕言放棄。堅持度低的孩子,卻常三分鐘熱度,甚麼也無法好好完成。

你的孩子屬於哪一型的氣質?
Thomas 和 Chess將氣質分成以上的九種成分後,且依照這樣的區分,把兒童的氣質大致上歸成三種類型。
種類 氣質特性
安樂型、易養型 生理規律性强(規律性高),易接受新事物和陌生人(適應性強),情緒多爲積極性(正向的情緒本質),反應中等,適應快,易撫養。
慢吞吞型、啓動緩慢型 對新事物和陌生人的最初反應是退縮、適應慢、反應强度低,對新情境會表現出退縮負向的情緒表現,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慢慢地適應新的環境,通常會活動量低。
養育困難型、難養型 生理功能不規律(規律性低),對新事物和陌生人退縮(退縮),反應強度相當激烈,適應慢(適應度較低),且負向的情緒表現多。

針對孩子的氣質因材施教

基本上,氣質本身並無好壞之分,但不同氣質的兒童在成長過程中,與不同氣質的父母互動之下,常會導致不同的待遇!面對孩子的不聽話,父母常常從好言提醒、生氣責備、進而大聲訓誡、甚至懲罰等。父母的目的,不過是試圖改變孩子的行為而已;但是當這種管教方式不斷重複,兒童由於先天氣質無法完全約束自己時;懲罰最後以失敗結束,反而強化了他不順從的行為,也易導致父母的負性情緒介入,如厭煩、過度干預、斥責、排斥,且因而加重兒童的反抗心理。另一方面,有的家長為了息事寧人、或是不知如何處理當時狀況,不得不向孩子退讓,或是不斷滿足孩子的要求,結果孩子的脾氣會越來越大,不達目的誓不罷休,形成另一種惡性循環。
以下為針對九種不同氣質分項的孩子的處理建議:

一、 活動量
對於活動量過高的孩子,父母應盡量每日提供足夠的空間和時間讓孩子發洩他們過度的精力。通常精力得到適當的發洩後,孩子在需要他們安靜地從事某些活動時,他們也較能配合。有一位家長就曾分享他治療兩個過動孩子的方法:每天早上提早起床,先去公園跑步,再回家洗澡上學。從此以後,他兩個孩子的早自習甚至是整個早上的課程,孩子都可以專心上課!老師在課堂上也可以讓這些學生站起來擦黑板或發本子,讓他們稍微活動一下,把本來已經坐不住的行為,改為有意義的事情。在讀書習慣方面,先建立他們能專心讀書的時間,由短時間(如十分鐘)再慢慢地延長時間,也容許他們坐不住時可以起來,活動一下。
至於只喜歡靜態活動的孩子,應該尊重他們的喜好,但是可以鼓勵他們從比較溫和或是好玩的運動開始,增加他們對戶外活動的興趣和信心。

二、 規律性
對於規律性很差的孩子,需要嚴格控管外在的環境來增加其對自己作息的規律性。例如:全家規律的作息,晚上定時關燈入睡,即使孩子孩睡不著,也鼓勵他靜靜躺在床上。孩子半夜醒來,也不讓他開燈玩耍或看電視,以免孩子的作息顛倒。前一晚睡眠不足的孩子,應該與大人一樣,白天也不要補眠,以免補足了,到了晚上因為不累而又不易入眠。在排便習慣上,每天早餐後給孩子時間大便,以培養定時大便的習慣。至於飲食不規律的孩子,最讓父母的生活受到干擾大家吃飯時,他在玩耍;大家要休息時,剛剛不餓在玩的人要吃東西了!針對這些孩子,父母宜以循序漸進的方式,要求在他們即使不餓,仍應在大家進食的時間試著吃一些食物,漸漸養成三餐定時的習慣。同時,父母要避免三餐之間給予孩子點心;要是孩子真的餓了,最好只給一些開水或是前一頓正餐剩下的食物。利用行為治療的原理,由外在協助建立生理規律性,在適應群居生活上是有其必要性的。另一方面,具有過度規律性的孩子,可能在生活作息上缺乏彈性,對於突發的作息改變格格不入。孩子可以因其規律性而選擇將來職業的方式。

三、 趨避性
對趨避性屬於「避」的孩子,當他們要換新的事物時,父母及老師應給她們較多的準備。譬如:在事前先發一些時間向孩子介紹新事物,並耐心等待他們進入狀況。有時也可以在轉換新用品前,
選擇與舊的用品相似的東西,比較不會受到排斥。相反的,對於極端「趨」的孩子,父母要教他們有辨別的能力,有煞車的自我控制力,學會:「停、看、聽」三個步驟,不要太快就接受新的事物。

四、 適應度
一個孩子其趨避性如果是「避」的,一般而言其適應度都比較不好。看他拖拖拉拉的樣子,常會讓大人誤解他是故意的。這些孩子需要更有耐心地以鼓勵的方法,使他們有信心去接受新的事物。例如孩子要換保母時,父母可以慢慢告訴他一些新保母家好玩的事,讓他與新保母先有一些接觸的機會,建立一些好的互動後,再從舊保母處換過去。針對適應度差的小一新生也可用此方法:父母要先讓孩子對小學不那麼陌生,所以在開學前可以多講一些學校好玩的事,讓他有機會跟小朋友和老師打個招呼,甚至是讓他有機會到教室中停留,總之,就是不斷給孩子製造「學校是好地方」的印象!

五、反應強度
反應強度激烈的孩子,情緒常是表現強烈分明。他們喜歡的事物,往往強烈表達,使人覺得很窩心;但是當他們不喜歡時,一樣會強烈抗議,這時就讓人受不了了。其實,如果大人持平去看他的情緒,不要隨他起舞,就不會太在意,或是誤解他們了。我們要教他們的是如何恰當的表達自己的情緒;有時他們生氣亂罵時,我們可以試著把他們的憤怒說出來,然後問他們「你是不是在氣這個?你這樣講我就懂了啊」
相反地,反應強度微弱的孩子,很容易讓別人忽略他們的情緒反應,也常常不知道他們在想甚麼。面對這樣的孩子,父母要變的敏感一些,也要鼓勵他們用適當的語言表達他的需要及感覺。有時,大人猜不透反應強度微弱的孩子心事,他們就會有被忽略、拒絕的感覺。在成長過程中,這點點滴滴的挫折讓他對自己失去信心,甚至是更逃避與人溝通。

六、 反應閾
反應閾低的小孩,外在一點點事物就會讓他們產生許多反應,讓大人覺得他們很麻煩。反應閾高者,指的是感覺較遲鈍的孩子,相反的就需要大人的提醒,否則天塌下來時,只有他一人渾然不知。但是,人的感官是多元的:叫他聽不到時,可以用力拍拍手;還是不行時,可以拍他身體提醒他。當然最重要的還是教他學會基本的察言觀色,運用身邊的資訊來自我提醒。但是在孩子還小時,父母還是直接將看法訴諸於言語的溝通!

七、情緒本質
有的孩子不會說「不」,他們樂於常是新的事物,看事情也比較正面;是個天生「笑咪咪」的孩子。有的孩子則是比較負向,問他「要不要去和小朋友玩?」時,他一定先搖頭不要。大人再邀個幾次,他有可能會去,可是沒有任何愉悅的表現,使其他人充滿挫折感,而不想再邀請他了呢。其實,這兩型的孩子其外表與內心世界並不是每次都百分之百一致的;問題是他們不知道自己的情緒會使人誤解。所以,最重要的還是教他學會基本的溝通,可以恰當的語言說出自己的想法。

八、注意力分散度
注意力是個很複雜的機制:有時我們一定要很專心,像考試;有時又要有足夠的分散力,如開車時,要看前方車子、注意後方來車、又要小心收費站到了。要協助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孩子,老師可以安排他們在離自己最近的位置。一來老師比較省事,可以經常用「非語言」的方式將他的注意力拉回來,不必每次都拉開嗓子大吼坐在最後一排的他;二來靠近老師的位置,也會使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孩子比較有警覺心,不會有「天高皇帝遠」的心態。在家中,父母可以盡量減少環境的干擾;例如:在孩子讀書的書桌上,不要擺太多圖片;書桌最好靠近牆面,減少孩子東張西望的機會;另外,孩子讀書時,家中應減少電視聲或談話聲的干擾,把聲音的干擾也減至最低。
九、堅持度
堅持度高的孩子,當他把堅持度用在「好」的地方時,如:做功課、做學問,大人就會很高興。反之,當他們為了要一樣東西與父母僵持不下時,父母就會抱怨:「你這個孩子怎麼這麼拗?」真是此一時,彼一時。其實面對這樣的孩子,父母可以先給他時間做心理準備,就會比較好溝通
。譬如要出去玩以前,先告訴他這次出們不可以買玩具的原因,他接受了再出門。當家人的態度一致時,孩子比較不會取巧,向不同的大人乞求,造成大人間的困擾。堅持度低的孩子,事情容易半途而廢,不易成功;孩子在成長過程中,沒有成就感,就不容易成為有信心及負責的成人。因而當堅持度低的孩子在做事時,父母在一旁不仿多給予輔助和鼓勵。在生活中,也給他充分參與及學習的機會;如:有時和他討論吃飯的地點或菜色,他房間的佈置,個人用品等;盡量尊重他的意見並在事後大大鼓勵他。
孩子確實需要我們的幫助,但是過度高壓或太過放任的教養方式都會害了孩子。因此我們建議家長應該經常閱讀、參考一些有關嬰幼兒的教養書籍,多吸取新的知識及多與其他父母交換經驗。但每一個父母應該都是最了解自己的孩子的人!父母可以通過不斷的嘗試及自我成長,在與孩子逐步建立起來的相處默契中,學會調整自己的期望及態度、避免因孩子的氣質和父母教育方式之間的不協調,而增加相處的困難及壓力。同時,父母應協助孩子發展更好的適應性,幫助孩子認識和調整自己的行為模式,進而逐漸發展出一種最能適合孩子的氣質特點的生活方式,使他們無論是在生理和智力上的潛能,都能有機會充分發揮出來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ake10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